555000jcjc线路检测(官网-认证)|首页欢迎您

新闻中心

青春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知行合一书写担当---经济管理系知行精为志愿服务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郭程程 来源:经济管理系 发布时间:2025-07-21 点击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555000jcjc线路检测经济管理系“知行精为”志愿服务队于7月16日至18日赴胶州市洋河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青春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以校地共建为引领,以产业赋能为核心,以文化传承为纽带,以数字普惠为突破,以教育帮扶为延伸,以青春智慧助力乡村振兴,在广袤田野上奏响新时代青年的奋进乐章。

校地共建:深化产教融合新实践

经济管理系与洋河镇曹家庄举行了校地共建交流座谈会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洋河镇官方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全程报道。洋河镇人大主席张正明详细介绍了当地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特别是“艾山模式”的成功经验。经济管理系党总支书记门玉琢表示,将以实践基地为平台,推动理论知识与乡村需求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实践基地的建立标志着校地合作进入新阶段,不仅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能。

产业赋能: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团队聚焦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以专业赋能产业,开展深度调研。在兴郭村,通过参与艾草全产业链实践,探索“农业产业化+传统工艺+数字经济”融合路径,助农直播单场点赞破万,成效显著。在曹家庄村,重点研究“文旅+新媒体”营销模式,总结短视频推广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在调研中让青年学子切身感悟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三产融合,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专业方案。

文化铸魂:传承红色基因新实践

通过“走访-对话-参观-反思”四维一体的红色教育实践,团队深入感悟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走访三代从军的军属家庭,聆听跨越三十年的家国故事;对话退伍军人创业者,学习“退役不褪色”的奋斗精神;参观红色记忆纪念馆,重温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这些沉浸式体验让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实践中,我们创新采用“情景再现+互动研讨”的方式,丰富了思政教育形式,将红色文化转化为生动的育人素材,既强化了青年使命担当,又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精神动力。

数字普惠:构建智慧助老新体系

团队创新打造“1+1+N”数字助老服务模式:1套适老课程体系,1支专业服务队伍,N种个性化帮扶方案。“银龄数字课堂”采用“手把手教学+情景模拟”方式,重点解决老年人扫码支付、视频通话等高频需求;设计的“反诈情景演绎”生动呈现6类常见骗局,提升老人防范意识。同步开展的民生需求调研,形成涵盖养老、医疗、教育等5大领域的分析报告,为后续精准帮扶提供数据支撑。这种“技能提升+安全守护+需求对接”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切实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数字获得感。

教育帮扶:开创素养培育新路径

创新实施“双螺旋”教育帮扶计划:以财商教育为经,培养乡村儿童金融素养;以非遗传承为纬,厚植文化自信。开发“认识货币-理财启蒙-风险防范”阶梯式课程体系,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交易等互动形式,让金融知识生动易懂;开展“非遗工坊”系列活动,以风筝制作为载体,融入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这种将专业优势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模式,既弥补了乡村素质教育短板,又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教育振兴新路径。

乡村振兴需要青年力量。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经济管理系深化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探索。通过校地共建、产业赋能、文化铸魂、数字普惠、教育帮扶等多元实践,不仅为乡村发展贡献了青春智慧,更在广袤田野中收获了成长与蜕变。未来,系部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完善长效机制,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行动,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精彩篇章,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郭程程;审核:门玉琢)



下一条:基础部召开202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

XML 地图